專題文章 Articles

那些孩子將來會成功?

臨床心理學家 葉妙妍

為人父母,皆欲栽培子女成材。身處香港這個競爭劇烈、優勝劣敗的現實社會,父母都各施各法,甚至扭盡六壬,渴望孩子長大成龍成鳳。究竟成功之道為何?是否盡早催谷,讓孩子贏在起跑線?要不要從小學習百般武藝,來個周身刀大包圍?還是擠進名校,沾上名氣兼建立人脈關係?抑或塑造儀表出眾、口齒伶俐、自信爆棚的孩子?

成功關鍵今非昔比

曾幾何時,高學歷、高分數、專業資格等等差不多都是高薪厚職的保證。隨著社會發展、教育普及,入學年紀愈來愈早,完成學業年齡愈推愈遲,小孩不會缺乏學習機會,只嫌要學的太多。同時課程泛濫、學位貶值,一紙證書已不再是保障。至於「知識就是力量」,也可能須重新定義,因為在資訊爆炸、瞬息萬變的時代,傳媒網絡鋪天蓋地,知識看似俯拾即是,卻也轉眼便推陳出新了。既然學識與專才比比皆是,能夠脫穎而出的當然是難能可貴的性格特質了。

三種陋習難成大器

綜觀現今的孩子,多有以下三大品性﹕

唔等得 — 現代生活追求效率舒適趣味,科技產品講求快捷方便易用,培養出新一代怕累、怕悶、怕辛苦的特性,最好所有東西用指頭按一按就行,撥一撥就甚麼都有了。至於學習,一定要易學速成又有趣,遇上那些須深入思考鑽研,或長時間反覆練習的,多避之則吉。長大後選科擇業亦如是,希望付出最少,得到最多,還要最快 — 總之急功近利者眾。

唔忍得 — 物質主義消費型的社會,祟尚即時滿足、及時行樂。完成工作才玩樂、先儲錢再花錢、耕耘始有收穫…. 談何容易。多年前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 Walter Mischel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,獨留在房間的小孩,每人有一粒棉花糖,小孩可以選擇立刻吃掉還是等候15分鐘再吃,後者可獲多一粒棉花糖作獎勵。研究發現十多年後那些少數自制能力強,能夠延遲享樂的小孩,長大後無論學業、社交、認知能力等各方面都更優勝。

唔輸得 — 不少父母從小不管孩子學做甚麼、做得如何,都大力誇獎,又不斷製造成功經驗,小心保護孩子免受挫敗。結果孩子深信「叻」最重要,而且只許成功,不許失敗。假如有機會做不來,寧可不做﹔沒有必勝的把握,一定不肯嘗試。慣於逃避挑戰,最懼怕冒險,萬一遇到挫折打擊猶如自尊粉碎,容易自暴自棄、一蹶不振。

培育未來社會棟樑

由此推斷,將來鶴立雞群的不會是徒具聰明才智、學富五車的孩子,而是「等得、忍得、輸得」的孩子。後者的父母旨在栽培擁有過人耐性、恆心和毅力的子女,他們重過程而非結果,培養處事態度而非贏取成就﹔鍛煉孩子不畏苦悶,讚賞孩子能延遲滿足,鼓勵孩子勇於嘗試、迎難而上、屢敗屢戰…令孩子長大後不論身居何種崗位要職、歷經順境或逆境,都表現出卓爾不凡的能耐,成功自然在望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