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文章 Articles

認識暴食症(Bulimia Nervosa)

臨床心理學家 葉妙妍

暴食症是甚麼?

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(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— APA)製訂的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-第五版(Diagnostic &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— DSM-V),暴食症(Bulimia Nervosa)是飲食失調(Eating Disorder)的一種,其診斷準則如下:

  1. 狂吃(Binge eating)情況一再出現,每次有以下兩個特徵:
    • 在一段時間(如兩小時)內,比一般人於同樣時間內和境況下進食的份量明顯為多;
    • 在狂吃期間覺得無法控制自己進食(如感到不能停止進食、控制吃的東西或份量)。
  2. 重複用不當的補償性行為來避免體重增加,例如扣喉嘔吐;濫用瀉藥、利尿劑、灌湯或其他藥物;禁食或過度的運動。
  3. 狂吃及不當的補償性行為同時發生,平均每週最少一次,持續三個月。
  4. 自我評價完全受身形和體重影響。
  5. 這些問題並非只在厭食症期間出現。

暴食症可分為下列兩類型:

  • 嘔瀉型(Purging Type) — 在此段暴食症期間,定期扣喉嘔吐,或濫用瀉藥、利尿劑或灌腸。
  • 非嘔瀉型(Non-purging Type) — 在此段暴食症期間,用其他不當的補償行為,如禁食或過度運動;而並無定期嘔瀉。

患者的特徵

九成的暴食症患者都是女性,本港15至25歲的女性中有近乎1%患上暴食症。症狀從青少年時期開始,節食、狂吃、嘔瀉,持續數年,可以是長期或是斷斷續續的。

狂吃通常因心情鬱悶、人際關係不愉快、節食產生飢餓感等情況引發。狂吃雖然驅除一時的不快,但隨即因進食太急和過飽而十分不適,加上內咎和擔心增磅,只好立刻進行嘔瀉,可是節食、嘔瀉和負面情緒又令身心再欲狂吃,造成惡性循環。不像厭食症(Anorexia Nervosa)患者,暴食症患者大都維持正常的體重,對食物感到失去自控能力,並且為自己不正常的飲食行為而羞愧,嘗試加以隱瞞。

暴食症患者一般有追求完美的性格,很在意人家對自己的看法,自尊感十分脆弱,期望以理想的身形得到別人的注意和認同。故此異常關注體重身形,用盡方法追求更瘦更輕,視為人生目標和自信來源。但結果不單從未令自己滿意,更嚴重損害身體健康,情緒也長期不穩定,影響學習、工作以至和家人、朋友的關係。不少暴食症患者同時患有抑鬱症、焦慮症、濫用藥物或其他人格障礙。

治療暴食症

認知行為治療法(Cognitive-Behavior Therapy — CBT)是臨床心理學家普遍用來醫治暴食症其中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,透過以下治療方針,幫助患者徹底從暴食症中康復過來:

  1. 教育患者影響體重的生理機制、了解過度節食和狂吃的惡性循環、認識嘔瀉和飲食失調的不良後果;
  2. 記錄和分析狂吃與嘔瀉的情況和起因,然後從環境、行為各方面的改變來矯正飲食的惡習;
  3. 建立規律的飲食習慣,學習健康的控制體重方法,減低失控狂吃的機會,增強患者自制能力與信心;
  4. 糾正患者對自己體重和身形扭曲的看法及偏差的態度,改善自己自我批評和吹毛求疵的傾向;
  5. 重塑完整正面的自我形象,不再單由身形或外表來釐定自己的價值。


相關治療個案: